恒生指數自3月初見底後輾轉回升,在6月高見19161點後窄幅上落;同期,各證券行也不斷發出投資建議。截至7月14日,恒指四十二隻成分股中有十三隻有一半或以上的分析員發出買入建議;其中騰訊(700)高踞榜首【表一】。

分析員買入建議百分比低者跑贏
研究部抽取今年年初港股最大市值的一百二十隻股票作分析,根據它們於過去十二個月所獲得的買入投資建議分為四組:第一組為時段初買入百分比最小的組別;第四組為時段初買入百分比最大的組別,以檢視不同程度買入投資建議與股票投資回報率的關係。
研究部發現於3月及4月大升市的時候,第四組股票平均回報均大幅落後於第一組股票平均回報,同時亦較恒指期內回報低。其他四個月第一與第四組回報差則有正有負,而且幅度不大,沒有明顯規律【表二】。如果投資者於去年12月31日開始根據策略投放1萬元本金,假設股息和交易費用為零,每一個月按分析員買入建議百分比組別交易,到6月30日不同組別的平均回報將如何?計算結果顯示,第一組股票於六個月後回報為62.15%;第四組回報為44.30%,大幅跑輸第一組股票【圖一】。換句話說,於過去六個月,分析員買入建議百分比較低的股票比起分析員買入建議百分比較高的大市值股票,平均回報率高出17.9個百分點。背後到底有何因素構成此現象?

部分股票價格與買賣建議背馳
研究部嘗試找出所有於過去六個月均停留在第一組和第四組的股票。第一組包括了比亞迪(1211)、江銅(358)及中信泰富(267),而第四組則包括了光大控股(165)、騰訊及華潤置地(1109)等【表三及表四】。如果我們把分析員買入賣出比例與股價放在同一圖上,原因便不難理解(為方便讀者了解,研究部把過去一年的數據畫出)。
過去半年基本上是金融海嘯後的大型上升浪,其中比亞迪、江銅及中信泰富的升幅又較顯著。如圖中所示,過去一年分析員對於三者的買賣建議比例跟股價背道而馳。例如金融海嘯爆發前江銅從高位不斷下滑,但市場上有五成以上的分析員發出買入建議,但只有一成以下的分析員發出賣出建議;相反,當江銅於上年見底後不斷攀升時,分析員買入建議百分比不斷下降,賣出百分比不斷上升,同時江銅股價反覆上揚,走勢與分析員買賣建議百分比相反。另外,市場上大部分分析員於去年年中建議買入比亞迪,但隨着比亞迪股價不斷上升,買入建議比例下降,賣出建議比例上升;反映分析員買賣建議與股價背馳。
中信泰富股價大跌前,分析員建議買入比例也高於賣出比例,見底時賣出比例卻遠遠高於買入比例。隨後股價攀升,分析員建議賣出比例才有所回落,建議買入比例在20%至30%徘徊。
連續六個月在第四組別的光大控股、騰訊與華潤置地等有一特別之處,即使股價在過去一年波動,但分析員買入建議比例跟賣出建議比例卻大約維持在同一水平,並沒有大上大落的情況。
於過去六個月停留在第一組和第四組的股票中,第一組的平均回報為54.41%,第四組的平均回報是49.51%,兩組回報分別並不明顯。是次研究集中在市場中大市值的股票。由於股票市值通常與該股資訊流通度成正比,故此分析員意見對大市值股票的影響較小市值股票為低。今天研究部只分析了分析員整體買賣意見與股價關係,不排除有個別分析員有較佳表現。
另外,研究部只對今年上半年港股作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研究港股較長歷史數據,以及分析員買入建議對較小市值股票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