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投資日誌「財經資訊,專家引路。」 曹仁超 - 陳永陸 - 沈振盈 - 恆指圖表 - 乾坤燭 - 信報 - 投資教學 任志剛 - 銀行體系結餘: 研究部 2009 07 24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研究部 2009 07 24

農作物需求衍生的投資機會

2008年初白米、小麥及玉米價格倍升,導致部分國家限制穀物出口,一度引起全球騷動。其後185個國家及機構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號召出席羅馬的世界糧食安全高級別會議。糧價在各國政府努力下迅即回復正常,加上金融海嘯爆發,人們的注意力由米缸轉到荷包,然而,生物燃料、世界人口增加等多個因素未來對農產品供需兩方面都造成很大壓力。

德銀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去年的糧食危機部分原因由於油價暴漲帶動商品價格上升,而以美國為主的多個國家投資研究玉米提煉乙醇作為替代能源,刺激玉米的需求大增;當油價下跌替代能源的迫切性舒緩,玉米的緊張需求也隨之減輕,而玉米和石油價格亦確實自2007年5月以來幾乎同步升跌。

生物能源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被指責會影響2-25%農產品價格;不過,專家反駁指出,2008年商品及生物燃料價格由高位雙雙下跌,證明能源相關物品價格走勢與石油有莫大關係。由於多國政府致力減排及研發替代能源政策,預期2017年的乙醇及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需求量將達370億加侖。Clean Edge Inc.指出,2007年全球乙醇及生物柴油產量超過130億和20億加侖,估計2008年分別上升至170億和35億加侖,而全球乙醇及生物柴油的銷售額將由2007年的254億大幅增至2017年的811億美元。


GMO提高作物收成
發展生物能源只會對玉米需求構成小部分壓力,而且玉米並非潔淨能源的唯一資源,造成糧食危機還有其他例如氣候暖化、水源短缺以及人們改變飲食習慣(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上升而增加蛋白質的需求,但種植飼料即減少農作物收成)等因素,而最根本的是人口上升及耕地不足。聯合國估計,全球人口到2050年將由目前的67億增至92億人,2013年必須增加糧食供應50%,其後30年再提高一倍。未來幾十年人口增長將放緩至每年約1.1%,而農產品產量增長亦將可能下調至大約1.5%,到2050年將下跌至0.9%,箇中原因是全球人口增長放緩,但人均GDP遞增(已發展國家每年2.2-2.4%,發展中國家3.6-4.0%)和追求更多卡路里及蛋白質食物卻提高農產品需求。然而,過去30年全靠農地增加了13%及每年產量效能增長2%才能推動穀類增產滿足需求,其間玉米和白米出產效益都見較高增長,但其他作物多年來出產效益只見低增長【圖一】。



要滿足未來的糧食需求,必須設法提高農作物產量以及開闢農地雙管齊下,假如玉米、白米、小麥、大豆及甘蔗能夠提至目前最高出產效益的90%,那將可以應付2030年白米和小麥的市場需求,但2050年又必須進一步增加收成。另外,改善管理和栽種技術亦有助增加農作物收成。

為了增加農作物產量,不少專家相信結合基因科技和生物科技,可以大幅提高農作物收成。人類對於農作物雜交培植有豐富經驗,近年的基因技術長足發展,更可以抽取多種植物特性合成製造符合指定條件的種子,但這些人工製成品卻有違自然規律,很難自然繁殖,因此,最新的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技術是將一種植物的特徵基因移植到另一植物,藉此改變其特性,這些基因作物(biotech crop)只需一至兩代便可以適應自然環境生長。

著名的GMO企業Monsanto指出,GMO種子需求持續上升,直至2008年,Monsanto十三年來一共為25個國家超過1330萬農夫在1億2500萬公頃農地供應GMO種子【圖二】,大大提高了作物收成。相信GMO種子亦會為未來增加農產品擔當起一個重要角色。

不過,美國International Plant Nutrition Institute總裁T. L. Roberts卻質疑基因科技無法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Roberts指出,美國近年為基因種植在灌溉建設、土壤測試及施肥等投放資源,但玉米產量40年來每年每公頃只多了112公斤或1.2%收成,他認為加強肥料的效能和施肥管理更有效解決糧食危機。

資料顯示,過去幾十年作物收成一直上升,但相對新增農地,作物收成率已接近頂峰,例如東南亞地區的稻田在1960至1990年都大豐收,但主要白米生產國其後的產量增長已放緩。

Roberts指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資料顯示穀物和肥料的關係密切,2005年的研究亦證實,氮肥可以大幅提高穀物產量;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遠至1930年的統計也顯示,氮肥和磷肥令小麥平均收成增加40%。Roberts又提出4Rs管理之道,4R的意思是說正確物種、正確分量、正確時間和正確地點(right source, right rate, right time, right place),才會讓肥料發揮最高效能。他相信以同樣耕地面積而大幅增加作物收成,足以應付全球糧食需求。




投資農地對沖通脹
末日博士麥嘉華也觀察到糧食短缺問題,他引述全球最大種子企業Monsanto的研究指出,穀類供應在過去八年有七年都不能滿足需求,Monsanto估計,未來50年糧食產量要多過以往10000年的總產量才夠供應不斷上升的人口。但麥嘉華並不關心如何為全人類解決「兩餐」問題,他更有興趣的是就供需失衡的情況下發掘投資機會。

麥嘉華認同全球人口膨脹必將導致食物短缺危機,例如佔全球20%人口的中國只擁有7%全球耕地,中國、南韓以及阿聯酋等國家考慮到未來「糧食安全」早已四出收購農地,他由此分析農地將愈來愈短缺。他指出,美國債務急劇上升以及貨幣供應增加,將為美元及通脹造成壓力,而經驗證明,農地是對沖通脹的有效工具,高通脹時期農地價格更多次跑贏。過去100年,農地只在1930年代、1980年代和2008年錄得負增長,而最近6年NCREIF的農地指數表現都跑贏股市和債券。麥嘉華強調,雖然黄金也是有效對沖通脹的工具,但欠缺了農地同時能提供租金收入的優點,而且農地是有形資產,價格不像股市債券那麼波動,也不怕像股票般會跌到一無所有。

Nasdaq上市的 Cresud (Ticker: CRESY)是阿根廷其中一間擁有最多農地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可到其網站下載更多資訊。





中國的耕地紅線備受挑戰

人口多、耕地少一直是困擾中國的嚴峻問題,但《中國經濟時報》今年7月引述科學院自然資源考察委員會的估算,中國到2033年總人口達到15億人的高峰時,耕地的現實糧食生產能力仍可為全國人口提供溫飽(以199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結構為標準),保障「糧食安全」。所謂糧食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在貿易封銷情況下仍可保障國民溫飽。

科學院指出,即使近年來土地利用發生了顯著變化,從 1990年至今,中國的糧食供需基本維持平衡;而土地利用包括食物結構變化導致的蔬菜、水果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以及快速城市化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造成耕地減少,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例由1990年的76.5%縮小至2004年的66.2%。然而,學者研究認為,農業勞動力機會成本上升、糧食生產的集約度和部分省區復種指數下降,都會影響中國糧產能力的發揮,只要改善復種指數、退耕拋荒、土地結構調整等因素,估計2004年前後中國耕地可增加8%生產能力。科學院根據未來耕地「損益」各種因素推算,中國耕地在2033年可以養活15.65億人。

中國由2005年開始實施的《十一五規劃綱要》(規劃)訂明,中國耕地保有量確定為18萬畝,也就是說,18億畝是一條不容踰越的紅線;為了突顯國家重視耕地保護,政府在1998年重新修訂1986年6月頒布的《土地管理法》,以立法形式確定了「十分珍惜、合理利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可是,土地違法現象不斷發生,耕地面積一直減小。中國官方最新數字顯示,中國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44萬畝,而建設佔用、災毀、農業結構調整、生態退耕等減少耕地373.4萬畝,2008年中國耕地面積為18.257億畝,比2007年淨減少29萬畝,減少面積為十一年來最小。

2008年無疑是耕地保衞的一個可喜年份,不過,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2005年10月底中國耕地面積為18.31億畝,到2007年兩年間減少了560萬畝﹝18.31億-(18.257億+29萬)﹞,而1997-2007年耕地面積年均減少1132萬畝。因此,除非中國可以延續2008年的成果,否則要達至《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規定的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前路將十分崎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