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投資日誌「財經資訊,專家引路。」 曹仁超 - 陳永陸 - 沈振盈 - 恆指圖表 - 乾坤燭 - 信報 - 投資教學 任志剛 - 銀行體系結餘: 08/01/2009 - 09/01/2009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研究部 2009 08 10

各地對太陽能提供補貼及改善技術需求快速上升,一眾太陽能行業公司的盈利有顯著的增長,直接受惠於這股太陽能投資熱潮。然而像其他產業一樣,整條產業鏈中必然有些公司的定位相對其他公司有一定優勢,繼上周分析太陽能發展前景後,本文將從太陽能行業的基本因素及產業鏈的各個部分作出研究,讓讀者對整個產業及個別公司的投資潛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根據太陽能資訊公司 Solar Buzz,太陽能光伏(Photovoltaic,不包括太陽熱能,詳情請參考上周一「太陽能成本三年內減半,新能源中最出眾」一文)的需求於近年大幅上升。全球年需求從2001至2008年每年平均上升40%,去年更大升110%,至五十九億五千萬瓦特。其中歐洲佔約八成需求【圖一】。西班牙在政府大規模補貼下,去年需求提升285%,成為全球需求大國;南韓積極實施與太陽能需求大國如德國相約的補貼政策,要求國內公用事業以政府所定的較高價格購買產出的太陽電能,令太陽能發展商保持一定利潤以持續發展,令需求在亞洲地區中佔最高分額。



當然,除政府補貼及政策對行業的扶持外,各國對太陽能的需求已很大程度被當地的化石能源成本與太陽輻射量的比較所影響。當美國太陽能成本(沒有政府資助)降到一般化石能源成本【圖二】,並達到太陽能的成本臨界點(grid parity),電能產出及需求量有機會出現爆炸性上升。不同的國家因化石能源成本價格不同(如中國及印度的煤電價格相對其他國家為低)、污染成本,以及化石燃料供應量減小等因素,令成本逐步上升(德國及日本等對入口能源的依賴相對較大,以及大量安裝減排裝置導致化石燃料產電成本較高),所以不同國家達到成本臨界點的預計時間亦會不同。


行業需求逐步提升
另一個因素是太陽輻射量的多少,如美國加州及意大利等陽光充足國家及地區,使用太陽能的效率相對較高。隨着太陽能成本下降,愈來愈多國家將穿過成本臨界點(右上至左下)【圖三】,令總需求上升。一如上周提到,太陽能成本正以指數曲線(exponential curve)遞減,故此成本的快速下降可能令更多國家比【圖三】帶出的2020年更快進入成本臨界點。當需求逐步上升,產量的提高將產生良性循環,令更多太陽能產業透過對光電池生產,以及新太陽能技術的研發,令成本進一步降低(根據Solar Buzz目前太陽能需求量上升一倍,成本便下跌20%至50%),繼而令更多國家達到成本臨界點。故此,現在各地政府大幅補貼太陽能,將令這個良性循環可較早出現;而未來太陽能的需求可在毋須補貼的情況下繼續增長。


若要捕捉太陽能的增長趨勢,投資者可留意產業鏈內的幾個部分。基本上,由主要原材料矽(silicon)開始,該物料被製成矽柱(ingot)方便切開成矽片(silicon wafers),而矽片則進一步加工成為光電池,然後組合成光電板後讓安裝承建商為用戶建成光電系統【圖四】。在全球太陽能產業鏈內,有部分公司集中營運在某幾個部分,亦有公司經過一輪的收購合併後經營多種太陽能相關業務【圖五】。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前,各國太陽能需求快速增長,原材料矽一度供不應求,令矽價格大幅上升至每公斤400美元【圖六】,上游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上升,產能亦快速增長(2006至2007年增長三倍),相對令其他下游企業的邊際利潤下降,於早期時間,擁有矽資源的公司可謂佔有很大優勢。

然而,受金融海嘯的影響,令矽金屬需求下跌;而產能嚴重過剩,造成矽價大幅下降至每公斤100美元,加上整體技術改善,以及新太陽能光電池的發明如薄膜電池需要使用的矽數量大幅下降,使矽生產商未來盈利增長有一定的壓力。同時,隨着經濟下滑,各種用矽量高的全球半導體行業需求(除太陽能外,半導體行業亦有一定的矽需求)放緩,預料矽價將在低位維持一段時間,使不少矽生產商的邊際利潤構成很大壓力,但有利下游企業邊際利潤的增長,並進一步配合科技因素令太陽能光電池/電板成本下跌,預料有助未來幾年盈利相對在過往矽價上升時段有更大增長。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幾家矽生產商能產出高品質矽金屬,行業集中度相對產業鏈其他部分較高。另外,當未來幾年太陽能電價下降至成本臨界點時,將令矽需求大幅上升,矽有機會再度短缺令價格再度上升,使矽生產商再有一定優勢。



下游企業暫有利
產業鏈中生產光電池與光電板一環的技術要求較高,亦佔太陽能系統中約六成的生產成本【圖七】,故科研的投入已主要集中在從事有關項目的公司。現今光電池生產由矽光伏電池與近年興起的薄膜光伏電池兩項技術主導。兩者均需要用矽來產出,但根據國際能源組織光伏計劃指出,因為薄膜光伏電池只需要1%矽光伏電池所需的矽,而一般光電池成本亦主要由矽造成,故此令成本比一般矽光伏電池低約三分之二,但相對產電效能較低(10%;矽光伏電池則為20%至30%)。然而,薄膜光電池的效能增長在各企業的科研投入下快速提高,令生產周期較短,而重量較低,可減輕運送耗能等優勢逐漸明顯。


主要薄膜光伏生產企業 First Solar 於2009年初已達到每瓦特0.93美元的目標,進一步威脅傳統矽光伏企業約每瓦特3美元,歐洲光伏工業協會更預料於未來幾年間,薄膜光伏將佔全球總市場分額逾20%,而美國薄膜與矽光伏市場分額距離亦逐步減低【圖八】,可見未來擁有薄膜生產的大型太陽能公司,如Q-Cell、First Solar 及國內的 Suntech Power,在對進一步薄膜研發令其產出成本及效能將有更大優勢,相信有利這類公司在光電池/電板生產在整條太陽能產業鏈上獲得更高的盈利。

事實上,當各種太陽能成本在未來大幅降低及效率持續上升並越過臨界點,上中游產業的產品將逐步變成普通的商品(commodity)一樣,而下游產業包括太陽電能售賣者則可以透過增強其銷售網絡,以及直接服務消費者使盈利率持續增加,未來下游產業預料將有一定優勢。另外,中國在太陽能技術上雖不及西方大國,但部分技術如薄膜光伏也有一定競爭力,加上成本相對較低,在政策支持下,太陽能產業在中國將有一番新光景。篇幅有限,下周一將繼續探討以上兩點。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2009 08 10

家吓仍睇唔清美元滙價大方向,只有見步行步。因為Markets can do anything,並唔係好似一般人想像中咁理性,尤其係家吓仍處於流動資金過剩期。作為投資者應在非理性環境下保持冷靜。股市到咗家吓已唔係上升或回落,而係進入我地小時候喺樓梯間玩「猜程尋」遊戲。邊個猜輸咗便落一級、邊個猜贏咗便上一級。大家喺樓梯間「上上落落」,邊個最快完成任務就贏。

滬深A股8月份進入調整,但唔係大跌,幅度可能較之前估計前升幅三分一更少亦唔奇,因為內需市場仍未充分發展起來。

英國已宣布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方案,因為實際經濟情況較估計中壞,相信無耐之後美國亦需要第二個刺激經濟方案,美元自今年3月宣布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後已回落14%,重返去年9月水平,至今為止除股市上升外,仍睇唔到其他行業出現復蘇。

金融危機中場休息
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後,2007年仍未重返2000年水平;同樣理由,2007年金融危機後,喺可見將來金融股亦未能重返2007年水平。雖然雷曼兄弟已死,貝爾斯登及美林證券已被收購,只餘下摩通及高盛,如果前財長保爾森唔及時救AIG,連高盛亦出事,正係朝裏有人好做官,但新財長蓋特納唔係高盛出身,貝南奇亦唔係嚟自證券業,各位不妨走着瞧。家吓高盛唔再統治美國金融界啦。

股市反彈係咪完成?冇人可事先知道,總之小心D啦!

2007年10月股市開始回落主因:一、我地正面對全球失業率上升,呢個係結構性而唔係周期性;二、我地亦面對企業純利走下波,家吓跌得最勁係金融業及IT業,其次係工業及原材料業,甚至公用事業。今年透過把利率壓到接近零去引發資產升值潮,冇人知道可以頂得幾耐。作為小市民面對無論薪金、利息甚至股息收入皆下降,但日常生活必需品價格卻日日係咁升。今年起响美國每天約有一萬個戰後出生嬰兒加入退休行列時,發現手上退休金唔足以應付退休開支,只有依賴社會福利金。未來二十年情況都係咁,你話點好?美國將繼日本之後走向貧窮,香港情況亦好唔到幾多,只有中國例外。2000年中國GDP只及美國12%,2008年已係28%,估計到2025年已相等於美國GDP了。即未來十幾年中國前景仍係樂觀(A股踏入8月份已開始出現調整)。美國自2007年10月起進入信用破壞期,到今年金融危機並唔係過咗去,只係進入中段休息期,情況好似1930年。

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發表公布,今年第二季中國外滙儲備淨增長1778億美元。扣除貿易順差,外商直接投資及滙率波動因素,估計接近1000億美元熱錢响第二季淨流入中國股市及樓市。呢個情況由今年3月份開始,平均每月約有300億美元淨流入中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估計,過去五個月淨流入資金已高達1220億美元,呢批熱錢流入中國唔係賭人民幣升值而係相信流動性膨脹必定喺中國再出現,目的係賺取價格升值。家吓看來似乎已成功,至於呢批熱錢幾時獲利回吐?冇人可以事先知道。

黃金跑贏股市
根據賓州Wharton大學教授Jeremy Siegel研究所得,1946至1965年美國經濟高成長期,每年股市平均回報10%;1966至1981年經濟呆滯期,每年股市平均回報-0.4%:1982至2001年又再出現每年平均回報10.5%。至於黃金1946至1965年每年平均回報-2.7%;1966至1981年每年平均回報8.8%;1982至2001年係-4.8%。有理由相信由2000年起未來十六至十八年又一次出現黃金跑贏股市,仲有一點十分有趣係1981至2008年過去二十七年,美債跑贏美股因為美元利率從高峰走向低利率時期。換言之,黃金有佢黃金歲月,股市亦有自己精彩時期甚至債券亦可成為過去二十七年最出色投資項目。唔同時段,各有精彩表現。

呢次道指由4月30日至7月8日所形成頭肩頂走勢,後市卻係由7月8日起從8087點起急升,再次證明圖表唔可以用於指數分析上。自從電腦普及後,連初生嬰兒只需花三個月時間學走勢分析,都可以曉技巧,仲有幾大用途?至於經濟學家,《金融時報》响上周批評佢地只識計數卻唔識經濟歷史。結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前人錯誤,佢地利用大量假設(assumptions)去製成標準模式運行,更錯誤地認為經濟係跟住佢估計中模式運行。經濟從來唔係1+1=2咁簡單。事實證明經濟學家對未來預測能力唔及天文台對天氣預測咁準確。不過,我地仍然需要經濟學家做事後孔明工作,例如金融海嘯發生後去解釋佢成因,而唔係預測幾時再發生。比較可信賴分析工具仍係趨勢投資法,佢搵出股市大方向後便跟隨,直到結束為止。事前唔去預測佢可以升得幾高及幾長,亦唔感情用事及唔主觀,一切皆平常心。

聯儲局阻止不了衰退
去年10月後全球政府企埋一齊,透過貨幣政策企圖扭轉世界經濟大方向。呢個做法令所有Credit能夠買到嘢皆漲價,同貝南奇認為响1930年如聯儲局及時「放水」,係可以阻止大蕭條出現。因此佢聯同各國政府財金官員咁做,最後佢理論係咪正確?明年自有分曉。令人擔心係2004年開始,投資者買入(或再按)市值高達22000億美元商業樓,家吓市值只有13000億美元,早已陷入資不抵債水平,但銀行仍未處理。

截至今年7月止,企業唔履行債務合約上升到六年新高。申請第七章(破產法)較去年上升60%,至三萬零三十五家,係2000年以來最高。公司債券唔履行率亦上升到13.2%,只較2002年16.4%略少。槓桿式貸款唔履行率亦達8.2%(去年同期2.1%)。奧巴馬認為,美國仍有許多個月才能真正踏入經濟復蘇期。過去六個月只係成功阻止衰退進一步惡化;2007年12月至今共六百五十萬人冇咗份工,估計明年上半年前無法改善。過去一年係美國自三十年代大蕭條後最惡劣一次衰退,去年GDP下降3.9%,今年第二季GDP跌幅只係穩定下來(如連續二年GDP下降便係蕭條)。聯儲局成功阻止蕭條出現,但衰退仍難免。

美國人儲蓄率已由去年0%回升到5月份7%,6月又再回落到4.3%。失業率已接近10%,打工仔每周平均工時只有三十三小時(係有記錄以來最低)。美國5月份貿赤只有259.6億美元,係1999年以來最低。美國人開始減少購買新車、LCD電視及新型電腦,令日本及其他過分依賴出口嘅國家大受傷害。IMF估計,今年日本GDP下跌6%。

復蘇疑幻似真
隨住失業率上升,消費物價指數回落隨處可見,歐洲較美國更嚴重,因為今年3月起歐羅滙價上升,日本情況亦好唔到幾多,甚至中國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下消費物價指數一樣冇大升。我老曹擔心係美國債券市場泡沫會否爆破,因為未來四年美國政府不斷發債去支撑美國經濟,家吓只能希望各中央銀行繼續願意接受低利率去吸納美國政府債券。美國家庭所擁有財富由2007年第三季到今年第一季平均冇21.6%,係近五十年內最多一次。美國家庭負債係可支配收入133%(今年第二季已降至128%,但仍然太高;2003年第一季復蘇開始前係85%)。美國五十個州中有四十五個州面對稅收大減(個人入息稅減少22%,企業稅減少57%),但同時面對支出大增。

Kaufman响《商業周刊》發表文章,問呢次復蘇可以維持幾耐?明年經濟又點睇?2007年10月至去年10月嘅股市跌幅甚於2000至2002年嘅科網股泡沫爆破。理論上呢次衰退期應較2000至2002年嗰次長,但今年7月份美國賭場股上升44%、房屋建造股上升30%、汽車股上升28%、廣告股上升20%、傢俬股上升18%及酒店股上升15%,復蘇好似真嘅一樣。

滬深三百指數由去年11月至今升幅已過130%,全球投資者都期待中國能挽救全球經濟衰退。過去中國經濟依賴出口去帶動,家吓中國出口工業生產力已過剩,呢D過剩產能能否迅速轉化為供應內需之用?即使今年中國真係能夠「保八」,亦只能令環球GDP上升多0.5%。中國呢個經濟上嘅細佬,能否孭得起呢個世界經濟巨人?

財智語陸 [陳永陸] 2009 08 10

以前的藍燈籠是和記黃埔( 013)、電訊盈科( 008),不過今日有說中移動( 941)已取而代之。之前已提過,整個升浪中移動最為落後,姑勿論有沒有回歸 A股,都是會追落後,只是幅度沒有如現在般誇張而已。中移動是否藍燈籠言之尚早,因為現在港股的表現不可以常理去估,急升暴跌的走勢猶如買大細,但我仍是建議大家做足防禦措施,走 1/3貨底的建議不變。
提到中移動回歸 A股,雖說這個消息已是舊聞,但概念上仍可繼續翻炒,究其原因是 A股 IPO的估值仍可以是天價。早前四川成渝 A股已是一例,而光大控股( 165)股價亦因光大證券在內地上市而水漲船高,值得留意是光大證券可以以逾 50倍的 PE成功上市,以中移動的領導地位及首隻於 A股上市的大型電訊營運商,估值可以不比光證少,因此,單是炒兩地 A、 H股估值上的差異,中移動仍有其炒作價值,基金們亦會追貨,在上周五大跌市仍可走強,我相信後市仍可看升,有貨底者仍可定 85元繼續持有。
中移動走在天堂,而一眾內銀股與內房股卻墮進地獄,周五跌勢一發不可收拾,部份更已跌穿 50日線。
中央已明確表示「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而且並「不是對貨幣政策的微調」,而是「對貨幣政策的操作、重點、力度、節奏進行微調」,換言之,就是「睇餸食飯」而不是強制性「減飯」,因此內銀基調不是太差,只是中央希望市場健康發展而已。

上月銷售收入倍增


內房股全線捱沽,但觀乎龍頭股中國海外( 688)卻交出不錯的成績。 7月錄得房地產銷售收入 40.9億元,按年增 1.44倍,比起 A股龍頭萬科地產的增長 61.8%更厲害。 1-7月,中國海外的銷售額已接近萬科的八成,而去年的銷售額還不及萬科的一半,顯示中國海外追趕萬科的腳步正在加速。難怪萬科總裁郁亮曾表示:「中國海外是個成熟的公司,規模只有(我們的)一半,利潤卻和我們差不多。」內地資產價格上升乃大勢所趨,中國海外這間連老行尊也感到極受威脅的優質公司,又何懼低吸呢?

實戰理論 [沈振盈] 2009 08 10

美股受就業數據刺激而大幅回升,將進一步刺激港股上漲,但仍要留意 21200至 21500關的阻力。
指數主要靠中移動( 941)及滙控( 005)支持,其他成份股表現一般。看來恒指仍有一番反覆,反而個別股份將有其本身的走勢。上周推介的深圳國際( 152)及首長國際( 697)走勢明顯轉強,前者現突破,後者支持位有力,可續持有再看多一段升幅。
內銀股因市場憂慮「微調」而回落,相信這只是正常調整,待股價回落至較合理水平後便可吸納。微調是否值得憂慮?筆者覺得此乃冷卻股市的伎倆而已,大前提的貨幣寬鬆政策並無改變。說實在,當年的宏調,也只是「擠牙膏」式的累進,結果也要實施近年半才發揮效力;如今的微調並沒有實質措施,只是「靠嚇」為主,又驚嚇過龍,在言論上亦盡量令大家不要有驚弓之鳥的感覺,目的可想而知,只是想股市調整一下,將過熱的氣氛冷卻而已。

趁每次回落低吸


其實在現階段,投資者宜注意一些落後而股價仍未反映實質價值的股份。同時,宜留意接着而來的經濟數據。現時股市是走快了一步,經濟尚未能跟得上,只是市場上有「無形之手」力托,形成股價高居不下。大市要再上,一定要有更利好的經濟數據支持,否則,再托高便有風險。故此, 8月份大市作出調整是正常的,卻不表示要大跌。
若然大家相信牛市已來,應是趁每一次回落低吸。是否要在 21000以上的阻力區沽貨?因人而異,視乎你的持貨量高低而定,現金比率高的,可以不沽;現金少的便宜減磅。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每日大市概況 2009-8-7

上證指數, 國企指數, 大市概況, 市盈率, 恆生指數, 成交, 深證指數

期指圖表; 恆生指數圖表 2009/8/07 - 乾坤燭 2009/08/06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研究部 2009 08 07

以更多的錢去醫治錢多症
聯儲局由2001年開始大幅度減息,以期減輕科網股泡沬爆破對經濟的殺傷力,但間接製造了一個比科網股泡沫更大的房貸泡沫;2008年第三季房貸泡沫爆破,美國及多個國家相繼推出大規模的拯救經濟措施,在寬鬆貨幣政策的刺激下,全球股市在2009年3月強力反彈。流動資金過剩的後果是幫助經濟復蘇,抑或是孳生另一個泡沫?

在分道揚鑣理論(decoupling)出現亦即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全球經濟唯美國馬首是瞻,聯儲局為了挽救科網股泡沫爆破導致的經濟衰退,由2001年開始持續減息,英國、日本、歐洲及加拿大央行亦緊隨美國延續至2003年的減息潮【圖一】,利率低、信貸寬鬆,逐漸形成流動資金供應過剩(liquidity glut)的現象,愈來愈多資金流入市場尋找高回報的投資項目,資產價格(房屋)升至不合理水平,後果是眾所周知的泡沫爆破下的次按危機。


今年3月以來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大幅度攀升,連金融海嘯源頭的美國道指也由3月6日低位6469點反彈超過40%,令奧巴馬總統以至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預期經濟即將復蘇更有說服力;但德銀報告及著名經濟評論家John Mauldin極力推薦Tony Boeckh和Rob Boeckh父子撰寫的研究文章卻不約而同指出,當前的華爾街景氣只是流動資金氾濫造成,而流動資金充裕是因為政府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及赤字開支所致,經濟並沒有實質增長,德銀及Boeckh反而認為聯邦政府過度寬鬆貨幣政策令資金過剩或催生另一次資產價格泡沫,Boeckh以及紐約大學教授魯賓尼都因此睇好黃金及商品市場前景。

貨幣膨脹與GDP比率
德銀對流動資金相關名詞定義是:當貨幣膨脹(money expansion)的速度持久比名義GDP增長快,就會形成流動資金過剩現象,因此以貨幣供應與GDP比率量度資金供應是否過剩。隨著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金錢進行交易,全球資金往往與經濟同步增長。過剩的流動資金亦被理解為貨幣的流動性多於真實經濟交易所需(如銷售/購買商品或服務)。流動性過剩的金額通常會投入債券、股票和房地產等資本市場,而根據全球名義GDP及貨幣供應數字兩者的關係,可以大致推算流動資金的數量。每當流動資金增長比名義GDP快,便會產生流動資金過剩現象,實際上,全球流動資金多年來增速都快過名義GDP【圖二】。


由於金融海嘯令美國經濟連續四個季度收縮(商務部7月底公布,今年第二季GDP下跌1%),加上聯邦政府的數萬億美元刺激經濟計劃,德銀認為,目前流動資金氾濫規模比2003年滋生的房貸泡沫尤有過之【圖三】。這可能意味著未來消費物價指數,尤其是資產價格膨脹。美國股市今年首季見底後強勁反彈,德銀分析是流動資金尋找投資出路有以致之。

德銀指出,流動資金重投市場可能基於風險考慮存在滯後效應,例如2001年科網股泡沫,投資者在廣義貨幣連續兩年高速增長後才放心投入股市,目前這次經濟衰退的情況也相類似,狹義貨幣供應在2008年恢復增長效應延伸到今年才在股市反映。全球流動資金氾濫早在2001年出現,最終必然導致通脹上升甚至形成另一個資產泡沫,而美國相關方面的問題又比歐洲和英國嚴重得多,聯邦政府大幅度擴張資產負債表【圖四】,但大部分資金現時仍留在銀行體系,商業銀行存放在聯儲局的款額差不多等於GDP的6%,而過去20年平均只是GDP的0.3%,顯示聯邦政府刺激信貸目標尚未見效,也就是資金仍留在銀行系統而無法疏導到其他經濟板塊,GDP收縮或沒有增長,在這情況下,德銀相信流動資金將持續膨脹。歐羅區的情況也大同小異,歐洲央行向銀行體系注資破紀錄的4420億歐羅(相等於5%歐洲地區GDP)希望刺激信貸市場,但放寬銀根只收到利率下降的效果,大部分資金仍然留在銀行系統和最後回流存入歐洲央行【圖五】。

銀行體系、信貸市場以至整體經濟被金融海嘯打擊後弱不禁風,但中央銀行向金融市場大量注資也需冒通脹一發不可收拾的風險,因此,央行須謹慎注視市場動態,在信貸出現過熱之前即要作出行動從市場抽資。但央行要維持寬鬆政策,狹義貨幣增長必比GDP快,至於廣義貨幣膨脹也只有1990年代末、2000年及2004年受到短暫而輕微的壓制,在經濟乏力復蘇甚至GDP收縮的情況下,預期未來幾年全球流動資金供應仍然過剩。




流動資金氾濫不受控
然而,失業率仍然惡化,產能供過於求令生產商無法加價,信貸疲弱,再加上發達國家人口老化等等都令央行短期以至中期無需擔心資金氾濫刺激CPI或通脹上升。德銀的報告結論認為,央行「以更多的錢去醫治錢多症」(figh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too much money with even more money)政策將使流動資金過剩情況延續一段時間,但終會有一天投資者決定減持現金改為追捧其他資產項目,推高相關資產價格,屆時央行決策者必須做好準備防止另一個資產泡沫誕生。

寬鬆貨幣政策無疑對股市、債券、房屋及商品價格起到刺激作用,源源不絕的振興計劃也有助防止全球經濟「散架」,在政府財經政策這道防火牆的保護下,投資者及炒家均可「安心投機」,這現實情況從近期銀行公布的交易利潤亦可見一斑。短線來說,政府必須加大發債額維持赤字預算,但問題是政府增加財赤遲早將推高利率,萎靡的經濟尤其是房市將難以承受利率上升的壓力,怎樣把資產負債表調校得恰到好處將是聯儲局面對的老大難題。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 Office,CBO)估計,稅收下跌,政府開支增加,經濟疲弱,拯救方案,人口老化,林林總總前所未見的問題將令聯邦政府財赤在未來八至十年升至100%GDP水平,再加上難以預計的突發事件開支,到2050年赤字將上升到GDP的300%【圖六】。經濟環境在和平時期竟然如此惡化真是始料不及,讓通脹重燃抑或任由經濟長期衰退,聯儲局面對的左右為難的困局。未來會否出現資產泡沫仍是後話,但美國現在面對的卻是最大的債務泡沫!

財智語陸 [陳永陸] 2009 08 07

出口放緩鋼股有隱憂

美國就業數據欠佳,屋漏逢夜雨,人民銀行又發表報告,重提微調,在市場憂慮收緊信貸下,中資金融及內房股應聲下跌。不過中國移動( 941)再炒回歸 A股,連帶中國聯通( 762)、中國電信( 728)一同急升,加上滙豐控股( 005)挾上,令恒指拗腰倒升 404點。事實上,大凡沽空盤重的指數股一旦反手被挾,補倉盤自然不問價盡掃,因此昨日中移動及滙控的急升,明顯是被扭曲了。
我要重申,昨日建議減磅 1/3不等於要造淡,兩者完全是不同策略,減磅是將風險減低而繼續看好,造淡真的是看淡。由於現在外圍沒有明顯不利消息,儘管中央重申微調,也不會導致股市急挫,因此逆市造淡,明顯蝕章。


早前鋼股跟隨資源股炒到飛天,近日似冷卻下來,現階段的鋼股值博率有多少呢?如果你是賭資金隨時起動炒一兩日,是無法可估的。但如果從基本面分析鋼股,市場情緒似乎仍算樂觀,原因是不少利好鋼股板塊的消息可供炒作。舉例而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公佈共 71間大中型鋼企的盈利, 5月及 6月份分別合共賺 10.36億元及 62.96億元(人民幣.下同),上半年合共賺 17.25億元,當中包括抵銷首 4個月 56.07億元的虧損。鋼材價格亦漲勢如虹,根據協會的統計, 6月底的內地鋼材價格綜合指數,較 4月底上升了 12%至 107.09。按情理,鋼股應該繼續有得炒。
不過,鋼股不可因鋼價上漲而一面倒樂觀,原因是個別鋼企面對出口放緩的問題。國際鋼鐵統計局( ISSB)表示,今年上半年內地鋼鐵產品出口數量,會較去年同期減少 68%至 799萬噸,世界排名由第 1位跌至第 7位,當中次季情況更為嚴重,鋼鐵產品的進口及出口,分別為 660及 350萬噸,為 2005年第 4季度以來進口首次超越出口。雖說這是舊數據,但出口放緩始終是一個隱憂。

鞍鋼減磅 馬鋼分注獲利
目前內地鋼材大致上可分「板材」(作出口用)及「長材」,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表示,目前拉動內地經濟的以基建為主,受惠的多為主要用於基建及房地產建築的「長材」,「板材」業務較重的鞍鋼股份( 347),經營風險上升,有貨底不妨減磅。至於早前建議買入的馬鋼( 323),可趁反彈分注獲利。

實戰理論 [沈振盈] 2009 08 07

首國現十字星可一博
大市再度展現強勢,縱使內地股市持續跌勢,也無阻港股回升,技術走勢上呈單日轉向,成交亦配合。中資電訊股一如所料成為推動指數回升的主力股份,中國移動( 941)升 7.46%、中國聯通( 762)升 7.87%、中國電信( 728)亦升 6.36%,三者皆創今年新高,筆者連推數日,總算有所交代。恒指跌至 20339點反彈,與筆者預期的第一個支持位 20200相近,出現反彈屬正常,反彈的阻力仍看 21200至 21500。「炒股不炒市」,大市行上落,股份繼續輪流炒,要尋寶一定要從圖表中分析。昨日推介的深圳國際( 152),就是在圖表上出現十字星,醞釀升勢,結果上升 8.33%。今日可留意首長國際( 697),上周筆者也曾作推介,股價一度急升上 1.75元,遇上大市回落而調整。昨日跌至 1.55元後反彈,在圖表上同樣出現「十字星」,是短期見底訊號,兼且回試 10日線的支持,應可一博。其實股市步入牛市之後,當第一輪升浪,資金炒完大價股後,便會輪到個別二線股及細價股有所炒作。當然,細價股良莠不齊,但當中也不乏「禾稈冚珍珠」的寶藏。
炒股仔須用技術分析

然而,此等股份通常是大波幅的,買賣時宜做好風險管理,關鍵在於能否掌握技術分析的技巧。作為股評人,在推介一些細價股之時,很容易遇上不同的壓力。例如你以基本因素去分析,得出一隻好股之時,讀者的期望卻是一買即升的貼士,稍為要坐艇便作出投訴。其實,跟推介去買股票,也應留意推介者所提供的策略部署,炒股不同投資,技巧有很大的差別。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期指圖表; 恆生指數圖表 2009/8/06 - 乾坤燭 2009/08/05





每日大市概況 2009-8-6

上證指數, 國企指數, 大市概況, 市盈率, 恆生指數, 成交, 深證指數

研究部 2009 08 06

IPO 再次成為市場焦點之一。根據過往的經驗,IPO 活動愈趨熾熱,大市距離見頂的日子便日漸迫近,例如1997年的北控(392)及2007年的阿里巴巴(1688)等。究竟新股上市的熾熱程度,對大市往後走勢是否有啟示作用?而目前投資者對新股的熱潮,又是否意味大市即將見頂回落?今期研究部搜集歷年新股上市的數據,與讀者探討這個議題。

恒生指數於今年首季開始便輾轉回升,走勢愈升愈有,近日更突破20000點關口,令股市的氣氛再度沸騰起來。除大市整體走勢轉強外,新股上市也十分熱鬧。今年新股上市的數目,從6月開始再度逐步回升,僅6月及7月新上市的企業便有九家,較1至5月累積總和還多。

上市的新股中,短期上升幅度很多均令人眼前一亮【表】,尤其近一、兩個月上市的新股,升勢動輒逾五成以上,例如琥珀能源(090)便於短短不足兩個月時間內上升逾七成。大市市況若保持興旺,相信今年餘下時間的新股上市日程,勢將更為熱鬧。

然而,讀者若有留意,也許會發現每逢新股熱潮湧現,大市便距離見頂的日子相距不遠。是耶非耶?

首先,新股上市的數目,與大市的走勢是否有着密切關係呢?請見新股上市數目與恒生指數的走勢圖【圖一】。從圖一可隱約發現,每月新股上市的數目【圖一底部的棒形圖】,很多時都與恒生指數有着一定的正比關係;即大市上升時,新股上市的數目增加,反之亦然。





由於單月新股上市的數據會有較多雜音(noise,即單月數字變化較為反覆,箇中原因或與上市日期容易受到行政或季節性因素所影響),所以我們利用過去十二個月,每月首次公開招股企業的移動總數(running total,這類似移動平均線,分別只是計算每個月在過去十二個月新上市企業的總數),去除這些數據的雜音【圖一綠線所示】。

從這條移動總數變化與恒指的走勢可見,除2001至2002年期間,創業板成立初期(創業版於1999年年底成立)有較多企業上市,略為扭曲兩者關係外,可見首次公開招股企業移動總數與恒指亦步亦趨的關係十分明顯,只是新上市企業移動總數,很多時滯後恒生指數走勢三至十一個月不等。

新股上市數目與恒指走勢表現密切,那麼新股上市集資金額,與大市的關係是否同樣有着緊密的關係呢?【圖二】。

從圖二可見,兩者的關係同樣十分密切,且新股上市集資金額的移動總數,約滯後恒指三至七個月左右見頂或見底。值得留意的是,這兩者密切的關係,甚至較首次公開招股企業移動總數與恒生指數更高。事實上,前者的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高達0.81,較後者的關係高出逾四倍。




這情況也不難理解,因為企業上市當然欲以一個理想(較高)價格上市,所以當大市上升(或下跌)時,自然會逐漸衍生更多(或減少)合資格的企業申請上市。當然,若已申請上市企業發現市況逆轉向下,它可以撤回上市的申請,甚至降低上市的規模,也間接令兩者的關係更密切。

行文至此,有兩點有趣的地方值得一提:

一、踏入2007年,從每月首次公開招股企業的移動總數於11月見頂回落,只較恒指遲一個月見頂。而每月新股上市涉及金額的移動總數,更早於恒指五個月已見頂回落,這情況跟以往數字大幅滯後恒指走勢不同。這究竟是巧合?還是當時計劃上市的企業,已感覺大市升勢過急,難以持久下去?抑或已嗅到美國的信貸危機?故及早完成上市的安排呢?

二、雖然踏入今年年初,恒指急升,但十二個月首次公開招股企業移動總數或新股集資金額移動總數,仍處於逾十年及五年以來的新低【圖一及圖二綠線】,這與每次恒指走勢見頂時,這兩個移動總數處於相對高位的情況不同。換言之,假如新股上市的數目或上市集資的金額,是顯示大市見頂或見底的「滯後」指標。目前這兩個指標仍處於偏低水平,這是否意味目前股市還有不少的上升空間呢?這點值得大家深究。

抽新股勝算
投資者以抽新股或買入新股的投資策略,又能否在新股熱潮中賺取更高的回報呢?從另一角度看,目前上市數目及上市集資金額移動總數仍處於低水平,顯示目前企業首次公開招股的情況未算十分熾熱,那麼這是否意味投資者以抽新股或買入新股的投資策略,可獲得更高的回報呢?

要回答這問題,我們先要了解新股上市後的走勢,與大市走勢的關係。圖三是道瓊斯新股上市指數*(Dow Jones Hong Kong IPO Index)與恒生指數的走勢圖。從圖三可見,新股上市後的走勢,基本上與恒生指數十分密切。而根據過去近十年的數據顯示,兩者相關系數更高達0.96。由此可見,買入新股(或抽新股)能否獲利,很大程度也要視乎大市的走勢是否配合(上升)。

其次,新股指數的波幅(volatility)很多時會較恒指為大,若然我們把圖三的走勢分開兩個階段分析,即2003年4月至2007年9月的上升浪,以及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的下跌浪看。我們會發現當大市上升時,新股的表現會同樣向好,而且升幅會更優於大市【圖四】,兩者的差距可以高達400%。當然,若大市回落,新股的表現將會較大市更差【圖五】。

換言之,新股的表現較大市的波幅更大,即有較高的啤打系數(beta)。故此,投資者應否抽新股或買入新股投資,很大程度視乎他們是否相信大市的走勢仍然反覆向好,以及能否承受較高的投資風險。

總括而言,根據過往近二十年的數據顯示,IPO 活動與大市的表現有一定的密切關係,而這點在上市企業數目及集資金額可以體驗出來。不過,從目前上市企業數目及集資的金額(十二個月移動總數計)仍處於多年低位,確實難言新股上市已處於十分熾熱的程度。故此,也難以推論大市即將見頂回落,反而目前上市的活動方興未艾,是否意味大市還有上升空間呢?值得投資者深究。

*道瓊斯新股上市指數正如其名,是用作量度香港新股上市的表現。成分股包括過去五十二周內在香港上市的企業,而入圍的企業市值要超過2億元。成分股的歷史若超過一年,便會自動刪出成分股之列。有興趣的讀者,可瀏覽www.djindexes.com 了解其編制。






財智語陸 [陳永陸] 2009 08 06

建議減 1/3倉位

昨日提過滙豐控股( 005)及中國移動( 941)的沽空盤增,正路估計是調整的開始。不過港股的回調動力不在兩者,資源股回調幅度較急,相信是借 A股回吐,導致獲利盤出籠。
港股升至現水平,其實處於一個極尷尬位置,論估值算是偏高,但因為一個「錢多」的原因卻頂住個市。近日出外遇到一些投資者,發問十分明確,究竟明日升定跌?對於這個問題,我真的不知如何回答,自己不是賭期指,日升日跌的走勢自己並不在乎,我關心的是一個「大趨勢」。如果以一個大勢來看,我認為是要先行整固才有力再上。調整幾多很難講,因為點數目標是死的,重點是操盤的大戶如何繼續玩這個遊戲。
自己認識一些操作對冲基金的朋友,即使他們手上有子彈及背後有一批經紀畀料炒作,他們都難以估計短期大市的方向,此水平亦是見步行步。
老實說,現在大市忽上忽落,是「技術」成份作主導,看好看淡不是看基本面而是看大戶的操作策略。究其原因,港股升到此水平,繼續留低的是一批有貨底的大戶,現在股市是跟消息走,由於整個大升浪基本上沒有回調過,有貨底者平均價一定是傾向平價。如果外圍炒好消息,大戶借勢加小注已可令股價再上;反之,利淡時隨時跟勢沽仍有利可圖。換言之,影響大市的走勢是有貨的大戶如何將手上的組合拆倉。
與其估人家點做,到不如做好自己風險管理。如果你問我下一步應如何,我會建議有貨者要減 1/3。
昨日提及的中國中鐵( 390),從基本面建議買入是看中長線,短線炒入恒指純是自己估計,但既然昨日逆市升得這麼好,惟有當幸運之神保佑,有貨者可定止賺位繼續持有,短期仍可逆市走高。

復星高位整固等突破


至於前日建議的深圳控股( 604),在執筆前突然配股,的確有點意外,但聽行家說,此股貨源出街不多,昨日整個內房板塊因稅制更改影響而下跌,深控尾市卻能拗腰平收,估計配股貨源已入強手,仍建議累積。當然,現在港股在高位要做定兩手準備,萬一跌穿 3.50元則先行離場。早前建議的復星國際( 656),明顯已成為強勢股,現時在高位整固,很大機會是等突破,即使大圍勢色不對而跟大市下調,此股仍是今年重點股份,趁回吐累積。

實戰理論 [沈振盈] 2009 08 06

8月調整? 筆者在節目中所擔當的角色,就是以「非輪商」的專家身份,去作窩輪及牛熊證的評論,這較諸單單只是輪商作出推介,來得公平及具信服力。當然,遇上一些輪商推介一些不合理、條款對投資者不利的窩輪,筆者自當會痛陳利弊,讓觀眾自己去判斷。炒衍生工具其實是頗為複雜的學問,但一般散戶皆將炒輪當作炒細價股一樣去博,輸面自然大增。雖然在節目中筆者跟主持人一再重複一些重要的分析及策略應用,然而,從 Phone-In的問題中,幾可肯定大多數的觀眾仍是以「攞 number」的心態去看節目,真正能學到筆者所教的實戰策略者,實屬少數。透過此節目,與不同輪商合作後,亦可更清晰了解不同輪商之手法。雖然過往筆者經常批評一些輪商「屈機」事件,但大家亦不可「一竹篙打一船人」。做窩輪評論,興趣較傳統的股評為大,因為窩輪的數據及條款直接影響其表現,只要夠經驗,基本上一望就知道是否值得買。股票有時還會受到一些因素影響,而與基本因素有所偏離。

深國短線可吼

回說大市, 21200真的成為阻力,此水平應是全市場的共識,作出調整是理所當然。要留意下望的支持位 20200、 19700及 19200能否守得穩。這兩天建議高位減磅,「炒股不炒市」策略應可有效用。 8月份應是調整月,波幅估計介乎 19200至 21200。股份方面,多隻二三線股亦已開始熱身,又是尋寶之時。深圳國際( 152)技術形態出現十字星,股價已破 0.60元關口,短線可吼。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每日大市概況 2009-8-5

上證指數, 國企指數, 大市概況, 市盈率, 恆生指數, 成交, 深證指數

期指圖表; 恆生指數圖表 2009/8/05 - 乾坤燭 2009/08/04



銀行體系結餘 (2009年1月至7月)

財智語陸 [陳永陸] 2009 08 05

基建股中鐵最可取

外圍造好,加上滙豐控股( 005)交出令市場滿意的成績表,令港股一度升穿 21000點,可惜後勁不繼。市場普遍解讀,是由於內地傳出今月新增貸款大減的消息,以及渣打集團( 2888)要配股集資。但大家亦要注意,中移動( 941)沽空向上,佔股份成交 9%,另外,連昨日上升近 7%的滙控,沽空都佔股份成交 4%,未知會否是港股略為回調的先兆。
整個升浪中,最為落後算是基建股,我認為基建股的浪仍未玩完,只不過是要等時間爭取表現。內地的 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救市方案,基建項目比重最大,當中投放於鐵路項目亦不少,上半年全國鐵路基本建設共完成投資 2015億元,按年增長 155%,未來 10年將會是鐵路的非常投入時期。
發改委早前表示,國務院已批及將批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共涉及 23個城市。根據國務院批准地鐵建設的 3項指標——城市人口超 300萬、 GDP超 1000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 100億,目前全國有近 50個城市合乎以上資格,換言之,即有 27個城市可能會被加入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發改委已預計在 2020年之前,「軌道交通」的投資規模將超過 1萬億元,故對從事鐵路基建的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市場。
現時擁有所有的鐵路建設牌照而可以投標任何鐵路工程的,就只有中國中鐵( 390)及中國鐵建( 1186),兩者去年 9成以上的營業額均是來自內地,不過中鐵建的新簽合同總額,海外比重有上升的趨勢,相較之下,中鐵應較能受惠於內地對鐵路基建的巨額投放。

有望成為恒指新貴


中鐵近日接獲多項工程,單以 7月計算,工程中標價總約為 675億元,佔公司去年新簽合同、營業收入總額,分別 1成半及近 3成。近日母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更有意將其與委內瑞拉鐵路局合作的項目交由中鐵承包,合同總值佔公司去年新簽合同、營業收入總額,超過 1成及 2成,盈利貢獻堪憧憬。
還有一點值得大家留意的就是,由於目前恒生指數成份股中沒有任何鐵路建設股份,所以今月 14日檢討恒指成份股時,中鐵可能受到青睞,而有望成為恒指新貴。根據我的經驗,熱門股份在真正換馬之前,都會被炒上,加上內地基建股年初以來一直跑輸大市,大家不妨留意博追落後。

實戰理論 [沈振盈] 2009 08 05

滙控業績帶動港股高開後,市況出現回吐壓力亦屬正常,無太大的驚喜或驚嚇。位高勢危兼且到了圖表派的技術性阻力位,自會觸動沽盤湧現。筆者暫時估計,大市應在 20400至 21500上落。此乃短期走勢,再等突破訊號。
滙控業績較市場預期為佳,但真的是好嗎?大行不斷調高目標價,可信嗎?滙控的核心業務仍面對不穩定的環境,對前景不宜盲目樂觀。撥備減少屬正常,此點筆者在年初力撐滙控前景的文章已闡述。而最大增長的業務為財資收益,大家若不善忘的話,當記得筆者早已提及。當日筆者不相信滙控會被掟落 65元樓下的影片,被擺上 youtube,原因在於只相信滙控一定值此價錢樓上。然而,大戶的上下其手、報告的斷章取義,加埋對冲的伎倆、震撼性的驚嚇手法,配合港交所( 388)助紂為虐的「競價」時段,成功令大部份人相信滙控「死梗」。

欠透明數據 留一手


筆者的力撐,只在於相信兩點:(一)美國的救市政策有效,可停止金融機構及信貸危機;(二)滙控在投資市場炒市賺大錢。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利淡的因素被誇大、被放大,愚弄投資者。君不見滙控一供股,包銷商已即時由帶頭唱淡轉為帶頭唱好?
黃元山年初對滙控的評語及分析,頗有啟示性。他說單從會計報告上的數據,其實有幾個欄目欠透明度,外人根本無法估計。數字上反映,滙控可犯錯的「咕」很少,若一出事就大件事。筆者當時的睇法,就是滙控在此等欠透明度的項目已留有一手。現在賬目揭盅,大家應可恍然大悟。
股份方面,可續留意中資電訊股,中國移動( 941)及中國電信( 728)仍有值博空間。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每日大市概況 2009-8-4

上證指數, 國企指數, 大市概況, 市盈率, 恆生指數, 成交, 深證指數

期指圖表; 恆生指數圖表 2009/8/04 - 乾坤燭 2009/08/03


研究部 2009 08 04

今天以「市場寬度」分析目前市況。所謂「市場寬度」,就是在某一個分類下(這個分類方法可以是行業分類或市值等),該組別股票向上動力跟向下動力的一個比例。舉一個簡單例子,恒生指數有四十二隻成分股,如果當中有三十隻股票上升,十二隻股票下跌,這個比例可以是2.5 (30除以12);或者以百分比來計算,恒指成分股上升的比例就佔了71.4% 。

是次研究,我們利用所有在香港市場上市的股票來計算「市場寬度」。據計算結果顯示,截至7月29日,港股50天平均線位於250天平均線的百分比(下稱長線寬度)高達87.6%,相比6月30日時的長線寬度高出接近20個百分點。

「市場寬度」確認港股強勢
換句話說,在過去數月港股急速上升時,市場上已經有87.6%股票的50天平均線向上越過了250天平均線,亦即出現「黃金交叉」。假若我們同時計算50天線高於100天線的比例及100天線位於250天線的比例,不難發現不同日數平均線寬度亦展現出相類似的形態。研究部亦把較短日數的寬度(如10天平均線位於50天平均線上的百分比)計算出來,發現該寬度雖然於7月中回落至57%附近,但近日亦呈現向上趨勢,與較長日數平均線寬度趨勢脗合,確認近日港股仍然強勢【圖一】。



寬度未能確認升市即為警號
恒指到達20000點關口,市場上很多人討論大市是否已經見頂,對於大市是否有力繼續再上或需要向下回調,眾說紛云。研究部今天選了過去港股兩次升市,分別是2000年科網股泡沫及2007年受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所導致的升市,並分析當中「市場寬度」的變化,去尋找目前「市場寬度」對後市的啟示。

以下研究以長線寬度作分析,因為此寬度不會因市況短期波動而大幅轉變。先看科網股泡沫時長線寬度的變化。港股長線寬度於1999年4月中開始急速攀升,當時恒指約在12000點水平;同年該長線寬度於7月中首次升上80%的水平,而同期恒指約在13500點左右。恒指於2000年3月末升至18000點水平見頂,同期長線寬度回落至65%左右,出現指數創新高而寬度未能確認的情況,隨後恒指亦快速回落【圖二】。



再看港股於2007年受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所導致的升市。港股長線寬度約於2007年8月初見頂,當時寬度約為87%,恒指在22000點水平徘徊。後來恒指於同年10月末創新高時,長線寬度回調至72%的水平。寬度未能確認恒指升市的情況再次出現。及後恒指於2008年5月初反彈至26000點水平,但長線寬度更下跌至約15%左右【圖三】。

從過去兩次升市可見,當長線寬度升至80%以上並見高位回落時,同期恒指在該升市中還沒有到達高位。當恒指隨後在該升市中抵達最高點時,長線寬度通常已略為回落,側面證明中小型股票比大型藍籌股更早見頂,指數成分股維持強勢令大市繼續上升,與長線寬度走勢背馳。

據【圖一】顯示,目前港股長線寬度高達87%,10天線高於50天線的比例也有73%,兩者都有上升趨勢,以此推算,港股的內部力量(internal strength)尚未減弱。那麼港股何時見頂?據過往經驗,當恒指走勢與港股長線寬度背馳,亦即恒指上升而港股長線寬度下跌,投資者便要加倍留心。研究部將來會不時跟進市場寬度之變化。





從「市場寬度」尋找強勢行業

「市場寬度」除了能用作分析整個市場內在升跌結構,還可以用來分辨不同行業的強弱勢。研究部根據GICS行業分類,把港股分為二十四個行業組,計算出每一個行業組10天線高於50天線的比例(下稱短線寬度),然後再根據寬度的數值來排序,寬度最高的為1,最低的為24【表】。

計算結果顯示,於過去七個月,汽車與醫療保健設備大部分時間均名列前茅,其中汽車業的排名於今年2月末時已急升至第二。另一點要注意的是,銀行業排名於今年3月9日位列第二十二,差不多敬陪末席,但3月末排名卻升至第四,及後銀行股繼續持續強勢達數個月之久。投資者應特別留意這些領袖組別(尤其是汽車業),它們是帶領整個股市向前的先鋒,如多個領袖組別同時轉弱,有可能預示大市見頂。

透過分析不同行業組短線寬度排名變化,行業強弱顯然易見。如果整個大市長短線寬度持續上升,我們便可透過不同行業寬度排名選出較有可能跑贏大市的股票;相反,如果整個大市長短線寬度同時向下,即使某行業寬度排名為第一,該行業雖可跑贏大市,但有可能只是跌得比其他行業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