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投資日誌「財經資訊,專家引路。」 曹仁超 - 陳永陸 - 沈振盈 - 恆指圖表 - 乾坤燭 - 信報 - 投資教學 任志剛 - 銀行體系結餘: 研究部 2009 07 13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研究部 2009 07 13

從多年數據看中國能源需求大趨勢
十八世紀英國發明以燃煤產出能量並啟動工業革命,自此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大幅提升,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在過往一直消耗全球大部分由煤、石油及天然氣等產出的能源。然而,全球各國經過多年的發展,能源需求的形勢已發生不少改變,西方各國作為能源需求大國的地位亦開始動搖。由於國家能源需求與經濟增長動力有密切關系,研究部將利用多年的數據,分析近年世界能源需求變化,以及中國在經濟發展和轉型背景下的能源需求趨勢與其相關意義。
根據能源巨企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在其2008年能源年報指出,世界總能源需求,包括石油、天然氣、煤、核能及水能,於2008年增加了1.7%,是過往十年以來升幅最少的一年(過往十年平均升幅為2.4%)。雖然如此,各國之間的能源需求比重卻有一定的變化。值得留意的是,非OECD國家總需求量多年來第一次超過OECD需求,而非OECD 國家中,大部分能源需求增長源於多個新興經濟體,過往多年全球能源需求升幅大部分亦出自新興國家【圖一】。
另外,於過往三十年,亞太區能源需求增長升幅佔全球升幅逐步增大,至今已佔了全球能源需求按年增長量的87%。事實上,亞太區能源實際需求量亦於近年超越能源大國美國【圖二】,而美國過往一年在金融危機下,能源需求則下跌2.8%,是自1982年來最大跌幅。如按新興經濟體的地區作出分類,不難發現,亞太區內的新興經濟體則佔過往多年來的大部分的能源需求升幅,比其他地區的新興經濟體如南美及歐洲等的升幅高約十倍左右【圖三】。
中國能源需求快超越美國

若再深入分析亞洲新興經濟體能源需求【圖四】,從中可看出中國的需求增長幅度於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相對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為高,近十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9%及3.6%,而多年來中國亦佔大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大部分能源需求。故此,從圖一到圖五可以推論出,以往西方大國提取大部分能源產出的情況已有一定改變,同時亞太地區新興經濟體已帶動全球能源需求增長,而中國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主要大國。

中國實際能源需求量近年快速飆升,並直逼美國【圖五】,而煤作為中國能源最大供應原料(佔整體能源產出70%),在中國能源需求提升的帶動下,連帶煤需求亦於過去連續六年成為全球需求增長率最高的能源原料。

不少經濟理論都指出,國家能源需求與經濟內在增長動力有一定正比關系,在過往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增長,正反映在中國能源需求的提升;然而,不同國家能源需求結構都有很大分別,對其能源需求亦有一點影響。故此為解構未來中國的能源需求趨勢,以下將從中國能源需求結構作出分析。

內地人均GDP提高改變能源需求結構
中國能源需求主要由工業投資主導,佔七成總能源消耗,而商業、交通運輸及民居的需求則佔7%至10%左右。高工業耗能比例較其他發展中及已發展國家還要高,反映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社會發展模型,不但令工業佔中國最大部分的國民生產總值【圖六】,同時由於世界各國生產工序外移或直接由中國入口量增加(如鋼鐵),世界各國的工業能源需求量從而轉移給中國。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印度採取集中在服務業的發展途徑,由於服務業耗能需求比工業需求低,故此中國能源需求近年增長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隨着西方各國在金融危機後對各種商品及消耗品的需求大為減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將受深遠影響。究竟以往由工業帶動的能源需求會否相應調減,而未來中國能源需求能否像過去十年一樣繼續快速增長?從另一角度,這問題可以由內需所帶動的能源需求趨勢去加以分析。

當工業投資帶動能源需求快速提升的同時,中國家庭的收入水平亦逐步提高,並開始有能力購買能源消耗率高的產品,例如冷氣機或汽車等。根據美國策略及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文章指出,歷史上當某一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5000美元,能源需求結構將逐步改變,商業、交通運輸及內銷將可超過工業而成為能源需求主要來源。中國近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約5000美元,而不少沿海城市如上海及北京已高於5000美元。天津、浙江、江蘇及廣東等生產總值亦相去不遠。

經濟結構轉型令能源需求續升
事實上,雖然中國總需求預計將超越美國成為能源需求大國,但再看人均能源需求【圖七】,中國卻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如中國人均能源需求在未來提升到日本或歐洲的水平,總能源需求將有最少一倍的增長空間。故此,雖然金融危機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所造成的工業能源需求有一定影響,但中國正逐漸邁向經濟結構的轉型,一如發達國家,服務業將佔大部分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中國人均GDP及人均能源需求上升,在能源結構轉變的背景下,其他產業能源需求上升將很有機會取代工業能源需求,成為未來中國能源需求的主要動力,令中國能源需求進一步提高。未來世界人均能源需求分布,亦很有可能逐步由美國轉移至中國。基於篇幅有限,研究部有機會將另文探討中國能源結構及需求的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